杨晓阳

我的首页

我的作品

展览展讯

我的相册

艺术资讯

推荐艺术家

媒体介绍

联系方式

评论文章

组织机构

评论文章
收藏一份孤独与清醒——杨晓阳艺术的玉石情结

    自称有“顽石之心、老玉之志……”的艺术家同时也是文物收藏家的晓阳认为,能让自己立足于艺术的本土化,坚持中国的学术操守,得益于他的文物收藏。因为,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在家中,无所不在的中国文物的文化气息,让他天天时时有文物的滋养浸泡,养目养心,怡情怡性,收获颇丰的是将文物中雕琢的物趣转化为笔墨的天趣。如古人所说:有误笔成趣,法变意外者。晓阳认为,文物是一个古老的智者,不仅蕴含着华夏文明的风韵与风采,迷漫着智性与智识的温情,而且作为活者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超越时空俯仰宇宙的非凡气概,是杜甫诗中“乾坤万里眼”的时间之眼,文化之眼,注视着华夏历史的现在与未来。因此文物作为文化的表意符号,凸显精神。精神还须精神觅,立精神还须写精神,写文物便是写精神,在写的当中也是认识文化,体味文化的过程。于是在他的画中,不论是品茗者的神游,还是观艺者的凝神,听琴者的静穆,寥寥数笔,迹简意淡,逸气草草,疏野旷达,却道出了一种孤独,即一种毫端在手惟写玉、石情怀的孤独。   古代文人画依仁游艺进而游心,其结果是墨戏。晓阳戏言道:“我画的人物为石刻的艺术...

杨晓阳与他的万件宝

杨晓阳藏品:三彩陶俑武士·明尚洪涛摄  历来凡名人艺术家都有一种卓尔脱俗的魅力,特别是初次见面,往往有一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感觉。杨晓阳便给我这样的印象。    初次见到杨晓阳在一处公共场合,看见此君身材魁梧,留长发,蓄小胡,阔目耸鼻,极有个性,站在人群中,有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    后来与先生约定时间去采访。走进画室,映入眼帘的是博古架上收藏的百余件明清小石狮,以及汉罐、陶仓、彩陶、石雕佛像、三彩俑、碑帖拓片等,更有一些不知何朝何代呲牙咧嘴的镇墓兽,让人望而生畏。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战国陶瓮,真是个大家伙,通高1.4米,直径在1.2米左右。惟一的缺憾是底部残伤,有个洞。    一组明代的三彩陶俑甚为精美。四位陶俑武士手持兵器,身着铠甲,头戴盔帽,面部饱满,严阵以待。从陶俑的包浆、服饰、雕工以及工艺和造型来看,均符合明代武士的特征。先生说,据此推断可能是明代的器物。笔者拿在手上细细把玩一番,整个器物完好无损,更重要的是它全身清丽、流畅的绿色包浆,以及古朴、典雅的风格特征,...

杨晓阳的5个“万”

近20年的行政工作,使杨晓阳有无数个难关必须度过,每天都有 很多难题需要解决。但他仍每天画2小时以上,一般不间断。他也始 终坚持学习、实践,更不断地在总结和运用。探索规律就能获得自由、 自信和从容。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五个“万”,这不是上世纪的“万 元户”百姓概念。   他的第一个“万”,是读万卷书。床头、厕所里都是书,从小到 大离不开书,离开书睡不着觉,太爷是个老中医,父母全家都是教师, 杨晓阳从小跟在他身边,喜欢“乱看”,习惯于“手不释卷”,《春 秋》、《左传》、《孙子兵法》,但他不局限于“泛读”,与“精读” 结合起来,光一本《老子》,杨晓阳就读了十多年。   第二个“万”,是行万里路。杨晓阳曾经骑自行车四个月一路考 察到新疆,在黄河上跟船跟过两个月。这些年来,他跑了40多个国家, 西洋美术史上的名画基本上都看到了。这些年当了院长后也是行万里 路,是一个特殊的行路,实际指的是实践体验,他是有优势的。   第三个“万”,是鉴万件宝。陕西是文物大省,母亲是文物干部, 杨晓阳从小耳濡目染泡在文物...

画家杨晓阳印象

   刚过不惑之年的杨晓阳先生,现任西安美院院长。他是目前国内所有美院中最年轻的院长,并且获得过多种荣誉称号。     作为画家,晓阳先生擅长人物画,其作品以多人物、多个性,体现出他对画面角度的把握和对艺术的追求。从现实到浪漫,画面完全打破时空界限,不拘一格;色彩上追求瑰丽和辉煌,用写实手法表现浪漫题材,展示出晓阳先生广博的文史修养和独特的审美感受。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晓阳先生的国画《沸腾的黄土地》获德国纽伦堡“第四届国际素描杰作三年展”优胜奖,国画《黄河的歌》获“秦俑杯国际书画邀请展”金杯。       中国长城博物馆陈列的《丝绸之路》巨幅壁画,是当今国内最大的全周画;军事博物馆收藏的《黄巢进长安》,以其气势恢弘的大作风范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参观者驻足欣赏。国画《终南竞秀》、《高风图》在中南海和陕西省体育馆陈列,赢得广泛赞誉。    他不仅是一...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Processed in 0.537(s)   2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