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

我的首页

我的作品

展览展讯

我的相册

艺术资讯

推荐艺术家

媒体介绍

联系方式

评论文章

组织机构

显示内容
清代扬州画派的低估背后
       在中国画历史上,清代“扬州画派”有着承先启后的巨大意义,他们从精神上继承了文人画的艺术传统,推崇青藤、白阳、八大、石涛,重视师法造化、独抒个性,不囿于绳规,一洗谨守古人成法的陋习,注重从大自然中发掘灵感,从生活中寻找题材,与清代画坛的“山水正宗”大异其趣。在古代书画方面,“扬州画派”近几年逐渐成为一些拍卖公司整体推出的亮点,继去年北京匡时推出“扬州画派”专场后,中国嘉德在今年春拍也推出了“扬州画派作品专场”,集金农、郑燮、汪士慎、李方膺等书画作品40件,在北京传是等拍卖公司的春拍预展中,郑板桥等的书画也是亮点。
        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载,自康熙至嘉庆初,活跃在扬州的名画家就达一百五十余人,其中“扬州八怪”尤为盛名,所谓“八怪”并非以数字而论,而是不同于时俗,求新求异的风格,被列为八怪者多至十五人:华喦、高凤翰、汪士慎、李鱓、金农、黄慎、高翔、郑燮、李方膺、边寿民、杨法、李葂、陈撰、闵贞、罗聘。这些相聚于扬州的艺术家,彼时或罢官去职,或身贫意孤,虽多以卖画为生,却都有一种耿介之气,金农之古拙、郑燮之清劲、高翔之朴厚,才貌风华不一而足。而当时繁华的扬州充分的市场化经营也支撑了彼时画家创作的独立性。
        据《扬州八怪书画作品全国馆藏目录》,国内110个博物馆、纪念馆共藏有“八怪”真迹2389幅。其中存世作品较多的是黄慎327件、郑燮(即郑板桥)322件、李鱓321件。这些作品主要收藏在故宫(微博)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和扬州博物馆。而目前市场上流通的“扬州画派”作品均来自民间藏家。
        在“扬州画派”中,郑板桥因名声最大,其作品存世量较多,不论从成交量来讲还是从成交额来说都在“扬州画派”中都占有较多的份额。郑板桥多学徐渭、八大山人等,擅长水墨,极少设色。他笔下的竹清劲有力,而他的如乱石铺街般的“六分半书”也别具风格。由于清代扬州商业的繁荣,郑板桥在世时作品就有市场行情,他生前曾有自题润格为:“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上世纪90年代后,郑板桥的作品开始在拍场上亮相。1990年的《竹石图》、在纽约市场上曾被拍至5.5万美元,1995年他的一幅《竹石图》在香港佳士得以73万港元成交。2002年,在中国嘉德秋拍上,郑板桥的水墨手卷《竹石兰蕙图》又以297万元的高价成交。2011年,郑板桥的《竹石兰蕙图》在北京匡时拍出4600万元,《行书诗翰手卷》则在嘉德拍出4370万元。
        金农的作品数量不及郑板桥,但价格并不算逊色。2005年,金农楷书《金牛岩故事》立轴在嘉德成交价为187万元,2009年,金农的《花果册》在杭州从600万元起拍,最终以3976万元成交。 去年,金农的《大宛良驹》、《墨梅》在北京拍场亮相后最终成交价也都超过千万元。此外,华喦、李鱓等的书画作品交易也较为活跃。
        今年的春拍中,金农《墨竹》轴因曾经为唐云等名家递藏,估价最高,为1000万-1300万元,郑燮的《竹石图》估价约为280万元,罗聘的《芦沟晓别图》为220万-280万元,而高翔、闵贞等估价则相对较低,其中杨法的隶书五言联估价仅8万-12万元。嘉德拍卖董事副总裁胡妍妍认为,在中国书画历史上,清代“扬州画派”上衔魏晋风度,八大石涛,下启晚清至近现代画家,受益画家包括赵之谦、吴昌硕、任伯年、陈师曾、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潘天寿等,然而,“扬州画派”不少现代名家的行情相比较齐白石、张大千甚至徐悲鸿等仍有一定的差距,“这是一种低估,毕竟,‘扬州画派’其实是近现代众多画家的祖师爷。”
        不可忽视的是,“扬州画派”因参与市场较早,不少大画家生前就有大量赝品,如郑板桥门下木匠谭子猷,就是伪造郑板桥作品的高手。在这几年的拍卖预展中,不少十分明显的赝品也被作为明星拍品。如去年秋拍,一家拍卖公司的上海预展上一幅郑燮《竹石图》,用笔绵软,笔墨散乱,苔点多而呆板,却被视为真迹主推,从这一角度而言,“扬州画派”被低估的其实是流传有序的真正精品,而之所以被低估与大量赝品堂而皇之地出现与冲击也不无关系。
Processed in 0.103(s)   10 queries
update: